|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史料知识 > 道教史料
 
 
道德经文本解析

         文    王英海

道德经是智慧的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养分为己所用,每个人心中也都有自己的一部道德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相信每个初读道德经的人都会为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所折服,随着阅读的深入,一扫多年之习见,有如脱胎换骨。这不仅源于老子首次发现了道、提出了道,更是以道心观照世间,赋予寻常事物以深刻内涵,直达世间万象的普遍规律。老子的思想是颠覆性的,是把人的灵魂打碎了重塑,因此能产生永久性的心灵激荡。
道教以道立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是一切教理教义的思想基础,是道士日常修行的理论依据。无论人格化的自然神祗,还是神仙化的历史人物,都是由道衍化而来的。修道有三种方式:一是身体出家,元神为俗事牵扯,喜怒哀乐与常人无异。二是元神出家,肉体在俗世浮沉,受种种侵扰。三是身体元神俱出家,身心清净,人能常清静则神自来居(《太上老君内观经》),正所谓道不远人,人自远道。老子尊道贵德,修身炼养处处皆以道德为本,做为老子的门徒,解经的目的就是提倡人们正信正觉、尊道而行。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言。诸葛亮:众人务求精熟,亮独观其大略。读道德经要融会贯通,前后佐证,重在领会文本背后隐含的意思。如果一味儿死读书读死书,是为书蠹,必老死句下。话又说回来,道德经易读难懂更难通,往往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文字虽小不可不慎。我读道德经深感文本的重要,长久以来,对道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这固然是道本身具有不可知性,更是对道德经文本理解的偏差。道德经历经千载,传抄不绝,注者不断,已分不清哪是老子的原话,哪是后人的解说。解的好固然锦上添花,解不好难免鱼目混珠。不透过文本无从下手,不能悟道又如何了道。
本文拟从道德经的版本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道德经版本情况:
道德经值得一读的重要版本,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从逻辑上讲,年代越早越接近文本的原貌,但也不尽然。
1、楚简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了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年代为战国中期,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抄本。墓中一共出土先秦文献十六篇,严格意义的道家典籍,只有《老子》和《太一生水》两篇,其他的都是儒家经典。因此,很有可能墓主是一位儒者,由于儒家缺少天道观,只能从道家借为己用。楚简本只是个摘抄本,字数只相当于今本的三分之一,而且摘抄的多是治国御人之道,涉及我们道家道德炼养方面的很少,所以楚简本年代虽早,并不能以此为据。
2、帛书本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本《老子》甲、乙两种,分别用篆书和隶书两种文字抄写。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抄于秦汉之际。乙本避刘邦讳,不避汉惠帝刘盈及汉文帝刘恒讳(高下相盈/道可道非恒道),是汉初本。帛书本是公认的最接近古本的版本,乙本是甲本的精校本。对照通行本,帛本字句古朴简练,分德经和道经上下两篇,但分章并不严格。道经中论德,德经中谈道,与通行本在章节次序上变化不大。老子原本可能是不分章的,道和德也不能截然分开。
3、汉简本
北大西汉竹书本,据说是从海外流传回来的,号称保存最好、内容最完整的版本。100多页纸卖800多元,出处不明,此说极为可疑。
4、傅弈本
唐傅弈考核众本校订而成《道德经古本篇》,其中有项羽妾本,据传是北齐时得自项羽妾墓。项羽《垓下歌》有: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行军打仗必把虞姬带在身边,垓下被围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自刎身亡。本是英雄美人的悲剧,没想到项羽又突然冒出个妾。如果属实最晚也是汉初。傅本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以与帛本对照研究。惜其改动颇多且多有讹误。
5、指归本
严遵字君平,汉成帝时人。《老子指归》七十二章,与诸本不同,而且删除大量虚词。是老子的注解本,多认为是伪书。
6、河上公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法天奇数,下篇四十四章,法地偶数。每章各有标题,句下有注,瑕瑜互见。把道德经分八十一章,确立了道德经的分章架构,有利于道德经的流传,但对经文理解不深,好比一匹华丽的锦缎被蹩脚的裁缝剪裁得乱七八糟,难免有割裂之嫌。河上公本流传最早影响也最大。
7、王弼本
曹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二卷,八十一章,无章目,多虚词。阐发老子虚无观念而为玄学,为现存老子最完备精当的古注本。王注本主要流传于文人和士大夫阶层,河上本通行于道门和民间。
8、唐写本
敦煌本出自道士王圆箓的藏经洞,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是在优质黄纸上楷书精校的唐代抄本。藏经洞里道德经及注疏共73种,100多件。道德经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唐代只要通道德经就可以取得道士资格,授田三十亩。道士在唐代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纵观历史,但凡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至鼎盛时期,必是道家道教大行其道之时。盛唐如此,北宋如此,大明亦如此。
9、唐碑本
道德经石刻本约14种。唐易州龙兴观景龙碑本乃道家师承密本。严可均认为:世间真旧本,必以景龙碑本为最。
10、其他可以借鉴的解本:韩子《解老》、《喻老》为解老最古之作,侧重于论德。 文子引用老子的原句不多,但有所发挥。淮南子《原道训》、《道应训》说明道体,大批杂引老子之文,解说颇类韩非。《老子想尔注》汉张天师道陵所注,解释道术,重在炼形。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2卷,搜罗古本旧注颇多。
二 、道德经版本存在的问题
1 、引经据典 :孔子游太庙,见门前立一铜人,不知年月,三缄其口。背后有铭文,是为金人铭,是黄帝六铭之一。其中有“强梁者不得其死”句,还发现有与道德经意思相同甚至字句一致的句子,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有明确出处的,如四十章建言有之,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建言和用兵可能是远古典籍,也可能是格言警句。《列子》引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章称《黄帝书》。所以朱熹才会说: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有人说道德经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是远古各种道家典籍的合流汇编。有人考证三十幅共一毂的车子战国时期出现,成为定制是战国中期,由此断定老子不是成书于一时,而且不早于战国中期。还有人说老子晚于庄子。可以肯定的是道德经中道的思想为老子所首创和独有,这是道德经的精髓,至于其他引文部分在道德经中占多大比例不得而知。老子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人,老子是承认自己学有所承的。
2 、篡改增删 :战国乃至汉初,儒道之争很是激烈,从庄子中可以反映这一现象,不排除道德经在流传过程中遭到了人为的恶意的篡改。此外,读道德经的人觉得当时流行的俗语格言与经中某些句子意思相同可以旁证,或偶有灵感迸发随手注解在旁边,传抄者不明其意一并抄录,辗转几次就真假莫辨了。这是古书常见现象,后者是注文混入,前者是俗语掺杂,好比美酒潺水,酒还是那个酒,但味儿不是那个味儿。虚词删减,通行本为了文字美观,读起来上口,就把经中原有大量虚词删掉了,有些不能删的也删了。古人就曾经指出:“古本每句下多有也字,文意雍容;世本并无也字,则文意不足。”
3 、乱章错简 :后人对道德经深刻的哲理意蕴理解不深,遂对道德经强行分章,致使有些句子重复出现,仿佛梦呓一般。而有些话听起来很有哲理,转来转去,又意思平淡。五千精妙之言不应当如此。如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前一句取“天下常以无事”在五十七章作“以无事取天下”。后一句是前一句的重复。又如: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而二十四章又作:自见者不明,亦是重复之语。由于年代久远,纸张还没有出现,道德经只能镌刻在竹简木牍之上,时间久了,捆绑竹简的牛皮绳断裂,此简与彼简上下错乱,是为乱简。古书无句读,断句不同,意思也大不相同,如第一章司马光以“无”、“有”字下断句,吴澄以“无名”、“有名”、“常无欲”、“常有欲”断句。考以帛本,我同意吴澄本的断句方法。
4 、以庄解老:后人以老庄并称,也常以庄解老。只看到老庄的相似性,没有看到二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性。老子和庄子虽然都属于道家者流,庄子也确实在道体论等方面极大地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但明显在学术思想上各有侧重。老子是入世的实用主义,偏重于政治哲学;庄子是出世的虚无主义,偏重于心性哲学,其精神内核与后世的佛教禅宗相类似。所以以庄解老就好像用西医的理论解释中医。
5 、以老解老:道德经是经说体,而非问答体,分不清哪些是老子的原话。道德经以古口语而非书面语写成,文字简约却艰涩难读,人人可解并非人人能解。蒋锡昌《老子校诂》:训诂之法,重在以老诂老。凡诂一字,亦必有前后文觅其相同之例;不得,方以他训为诂。其中取舍,则以不背全书大旨为定,决不轻以古人成义为据也。我亦主张以老解老,如何解老,试举一例:第一章“有名万物之母”。何为名?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有了形就有了名,有了名就有所止,知止所以不殆。名就是有,名就是止。何为制?第三十八章:“大制无割”。第五十八章:“朴散为器,方而不割”。朴是原木,是本质,是无为,是自然。制是作,器是物。大制就是大物。大物者,天地也。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也,不可为也。”
以上是我研读道德经不同版本的一点看法,管窥之见,求教于方家。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