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玄门论道 > 道教知识
 
 
道教“尚素”饮食探究

        作者     王春华
    道教正式产生于东汉末,是一个信仰神仙的宗教。它期望通过各种形式的修炼来达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目的,而饮食是其修炼的重要手段。《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仙居焉……不食五谷,风饮露。”这种饮食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了道教特有的修炼方式——辟谷。所谓辟谷,就是不吃谷物蔬菜。辟谷者虽然不吃五谷,却也不是完全食气,而是以大枣、获荃、巨胜、蜂蜜、石芝、肉芝等替代五谷,即所谓服饵。据说有很多人行辟谷术取得了好的效果。但如此单一的食物无法供给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损害了人体的健康,很多人无法实行。因此,很多修道的人除辟谷外,也杂进一些蔬菜、谷物。

    一、贵生戒杀,慈心于物
    道教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是宇宙中最为高贵的。老子《道德经》上篇中的第二十五章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同列为域中四大,与道比肩,足见道教对人生命的重视。被道教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的《度人经》,开卷即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但道教的这种贵生思想并不局限于人,唯人独尊。
    《无能子·圣过》中说:“天地定位,阴阳气交,于是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生焉。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所有的人,所有的生物,乃至山川河流、矿物土地,都是在一个共同的天地之中孕育,生长并协同进化的。换言之,众生平等。人与万物,同天地生,无所异也。《太上感应篇》中也说:“昆虫草木尤不可伤。”由此可见,道教不仅贵人之生命,亦贵万物之生命。这是道教对待天地万物的基本态度。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对它们进行杀戮,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道教徒把慈爱和同、不伤生灵、保护动植物作为自己宗教修持的重要内容,要求人们“慈心于物”,爱及昆虫草木鸟兽,不要无辜伤害任何生命。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慈心于物,仁逮昆虫,手不伤生,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并把“慈心于物”列为诸多善事之一。慈爱一切众生,就如对待自己一样,不应轻慢其它生命,随意伤害。道教将动物比类于人,谓其具有情爱喜憎,提倡世人当行慈悲仁爱之事,惠及禽兽,不为口腹之欲,害生杀生。道教徒出于此等发心,饮食以清淡为乐,少食乃至于不食肉类。道教强调不杀乃至没有杀心,然后才有自我生命的完善。《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说:“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一切诸众生,贪生悉惧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戮充啖食。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怖。故当不忍啖,以证慈悲行。”就是说,天地间一切众生生来平等,都有生存的权利,众生都贪生而俱死,应推己及物,人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行杀戮之事,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对众生慈悲,不杀乃至没有杀心,如此才为有德,才能受福于天,得证大道。修道之人最讲慈悲二字,道经中也常说:千善万善,不戒杀生不为真善。所以只有首先做到食素,才能做到不害生、不伤生、不杀生,才能培养起我们功德无量的慈悲之心。
    二、天道乘负,因果报应
    天道承负,因果报应。《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就是说,天道对人是无所偏爱的,但它永远帮助善人而惩罚坏人。道教因此而有“天道承负,因果报应”观。
    《太平经》在《周易》“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说的基础上,提出“承负”说,其论曰:“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乘负代代积累的结果,便出现善恶与祸福不相一致的现象,“里行善者反得恶者,是乘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海此人也。其行恶者及得善者,是先人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
    如果前人犯有罪过,积过很多,必报应于后人;如果前人积功很多,后人也能得到前人之功的庇护。
    道教认为,个人的吉凶福祸是个人行为,善恶的必然报应。人不仅是自然人,生物人,也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然遵守社会的仁义公德。人的行为,不仅有社会的监督,而且有日月的“照察”和诸神登记。人的一举一动,上天皆知。到了一定的时候,上天便观其善恶,予以赏罚,对善者赐福增寿,对恶者减寿。
    三、少私寡欲,长生成仙
    道教认为,修道首先应遏制人的过度欲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五色”、“五音”、“五味”等不仅损害身体,而且有碍修行,所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长生成仙对人心理素养的基本要求。道教承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老子想尔注》要求“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与俗争”。其中明确指出修道之人不应贪于物质享受,包括不食五味以充滋味,换言之就是要求修道之人要减少口腹之欲,节食,淡食,素食。这种少私寡欲的思想在道经中比比皆是,例如,《西升经》对人的欲望持严厉的批判态度:“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其身也。”
    所以“返朴归真”“、见素抱朴”是长生成仙的需要。《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教这种不以物累、不以欲烦的心理素养与现代社会人们一味追求享乐的心态形成鲜明的对照。《道德经》说: “五味令人口爽……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 还说道: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可见,成大道的人是不会去追求膏梁厚味的享受的。道教认为,人是奈天地之气而生的,气存人存,主张人体保持清新、洁净。谷物、荤腥、五辛等都能破坏气的清新洁净,尤以荤腥,五辛为甚,所以尤其忌鱼肉荤腥与葱、蒜、韭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南朝梁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就认为应“少食荤腥多食气。”道教的这些思想与其神仙崇拜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它的崇尚素食的饮食特点。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