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玄门论道 > 道教知识
 
 
2016“崂山论道”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     邢学敏

 
2016年6月11日至13日,2016“崂山论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道教圣地——青岛崂山太清宫举行。本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山东省道教协会协办,青岛市道教协会、崂山太清宫承办,并得到了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青岛市民族宗教局和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等各级相关党政部门负责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道长等,港、澳、台、新加坡、韩国等道教界代表,著名学者葛荣晋、熊铁基、许抗生、刘仲宇、王卡、白奚等海内外嘉宾200余人参加了本届“崂山论道”,共提交论文40余篇。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主要议题有:《道德经》的当代诠释、道教洞天福地与环境保护、道教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对《道德经》的当代诠释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道家的主要经典,《道德经》自然成为学界和道教界永恒的研究话题,本次会议也对相关理念进行了深入剖析与阐释,并注入了时代新意。
首先,学术界专家纷纷对《道德经》的各种理念进行了深刻诠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许抗生探讨了老子的“有无统一观”及其现实意义,认为老子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首先提出有无问题的讨论。老子的“有无相生”与“有无互为利用”的思想,启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有无两面;老子的“无中生有”思想,启发我们思考现代的天文学关于宇宙的形成问题;老子的“有无统一”的思想,还可启迪我们去思考无形的精神世界与有形的物质世界的关系,即建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促使精神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仲宇教授对《道德经》中的“啬”这一论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啬”与积德、治国这样的根本道理相联系,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第一次成为一个哲学范畴。“啬”对于生命根基的养护、对国家、社会乃至企业的管理、与资源利用都有着重要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白奚教授认为,道家的“无为而治”可以看作是一种深层次的廉政理念,其廉政目标的实现靠的不是各种各样的监督或惩治,而是旨在通过转变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即实行无为而治)来保障廉政的实现。无为而治体现了“自然”这一道家哲学的最高价值,其所要实现的“无不治”的最佳治国效果要明显地高于廉政的目标,因而廉政乃是无为而治的题中本有之义。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刘固盛教授对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意蕴及当代启示进行了阐述,认为老子思想具有超越性和现代性,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这与老子思想所蕴含的包容、批判、生命关怀、科学等文化精神有关。老子以水喻道,就是水之“七善”,此于人生的启示即低调、宁静的生活态度,慈爱、诚信的处世哲学,灵活、高效的做事原则。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章伟文教授探讨了“道”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认为“道”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具有哲学本体意味的“道法自然”“尊道贵德”等命题上,在政治与社会生活领域则表现在“无为而无不为”“小国寡民”“崇本息末”等命题上,在个人安身立命问题上主张“清净寡欲”“自在逍遥”的修性之方,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文化精神皆可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裘梧博士围绕老子的“摄生”思想展开了论述,认为“摄生”要求人们以积极的态度把握自己的生命,避开各种可能的险境,做到“动无死地”。同时,要保持顺任自然的“无为”心态,才不至于因执着于“生生”而招致害生的结局。“摄生”与“养生”“卫生”并不相同,但存在着种种内在的关联。“摄生”思想影响了后世的道教和医家,对当代生活仍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道教界也对《道德经》的各种理念展开了系列阐述。中国道教学院周高德副秘书长认为,解读《道德经》的关键是要领悟“道”和“德”的涵义。“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是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生活准则。“德”是“道”的作用和特性、是“道”性的体现,“德”亦指社会伦理道德。《道德经》旨在教人尊“道”贵“德”,超凡入圣。中国道教学院刘清章道长认为,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说圣人效法并顺从于大道,用无为的方法去治理世事。但是,“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天道自然的法则行事,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更不可妄作非为,这样才能达到百姓安宁的目的或效果。湖北武当山道教学院马雷道长围绕老子的贵柔思想,从“柔”的内涵、为何守“柔”、如何守“柔”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要保全自身,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应天道运行之理,即守“柔”,做到谦恭、不争。武当山道教功夫学院汪登伟道长对《道德经·载营魄抱一》章进行了探幽,指出修道证德的过程可分为内修三段与外用两段,并归纳出入静的六大阶段。认为精气内运之后,便能专气致柔,能延缓衰老。北京四观书院廖彬宇(笔名周易玄)院长探讨了老子“执古御今”思想的现代意义,认为“道”是穿越时间、没有空间局限的真理,能够与时俱进、永恒不易。当达到“道”的境界时,就能够提纲挈领驾驭一切,把所有纷繁复杂的事情都能简单化处理。
二、关于对道教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相关研究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两创”的基本方针。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的“两创”目标自然也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一)关于道教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广保教授《道教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老子及其开创的道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此后,道就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性的文化表述符号。文章从道家思想的独创性、道教丹道及其现代价值、道家的生态思想及其现代启示、道家思想对当代科学思想转型的启示、道教是一种智慧型宗教五个方面,论述了道家道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所蕴含的现代意义。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杨玉辉教授《道教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几个基本价值探析》,对道教文化所具有的哲学智慧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精神充实价值、生死安顿价值、养生保健价值、环境保护价值等六个基本价值进行了论述,希望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道教文化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发挥它在当地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崂山太清宫郭清礼道长认为,《道德经》的现代意义在于“道化人间,国泰民安”,并从稳定社会、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三个角度阐述了《道德经》的现代意义。
(二)关于道教文化的当代责任与使命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熊铁基对道教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形势、如何发挥其社会作用、如何发展自己进行了新思考,认为道教史、道教文化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道教的起源时间、道教史上的历次“改革”、道教的传承与生活的变革等问题,需要教内外共同努力。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吉宏忠指出,道教文化积淀了我国传统的优秀价值,是一个宝贵的价值资源宝库。挖掘弘扬优秀的道教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道教徒的责任和使命。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丁常云围绕道教在当代社会的使命与担当进行了探讨,认为当代道教徒必须要有所作为和担当,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道教自身发展的必然。有所作为,就是要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净化人类心灵,化解全球生态危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有所担当,就是要立足自身,不断创新发展,要有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化导世俗的社会功能,有关爱人类的普世情怀,有关注世界的全球视野,这是道教振兴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道教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云南大学历史系郭武教授认为,“度人”与“度己”在道教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成仙”信仰的一体两面。当代道教不应一味地强调“成仙”之“度己”作用,而应重视宣传“度人”思想,且大力加强与此有关的斋醮符箓等行为方式之建设工作,以图把握道教核心信仰的全部内容,并推动道教组织在当今社会的发展。
(三)关于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广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刘嗣传指出,探索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准确把握道教文化的当代定位和价值体系,要积极创新道教文化的推广形式和传播途径,要大力拓展道教主体的活力驱动与发展方向。山东烟台市道教协会刘万弓道长以道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无为”为例,探讨了道教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即要“有所作为”。道教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必然与经济贡献和社会功能密切相,而道教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不仅为道教经济增添了活力,也开拓了一条道教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湖北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任宗权以玄门《步虚韵》为例,探讨了如何推动道教音乐的创造转化及其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与时俱进,服务社会。上海城隍庙李纪道长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道教教团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道教信仰人群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教义思想、弘道方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本身就是道教教团对社会环境改变的一种因应。齐鲁工业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赵芃教授围绕道教文化传播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积极作用、模式与路径、设想和建议等七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对于促进道教走向世界、发挥道教文化在国际主流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刚教授研究发现,魏晋时期,道教与儒、佛并存互动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道经大量吸取儒、佛的内容,以完善自己的神学理论。到南朝,道教与儒、佛融合及和平共处,对未来地球文化、普世价值的形成具有启发意义,对于未来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对不同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可资借鉴。崂山太清宫高明见道长认为,全真道初期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复归老庄之道、黄老之旨”,提倡“道德性命之学”,追求真朴、清静无为、慈俭不争等道家人格和思想,且身体力行。回归黄老,即是转化之道;重拾全真,亦是创新之举,对道教今后的发展或有所启示。
三、关于道教洞天福地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
毋庸讳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且已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具有深邃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智慧,在保护环境方面有完整的宗教戒律,人类欲解决当今的环境难题,或许可以从道教资源宝库里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荣晋在《老子的“生态文明”论》一文中,认为老子被当代人称为人类“生态文明”的先驱者,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私欲的膨胀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呼吁今人要认真领会《道德经》的人文精神,自觉地践行老子的“道法自然”“治人事天莫若啬”和“我无欲而民自朴”等哲学价值观,从我做起,建设现代的“生态文明”,为实现人类所期盼的天人和谐境界而努力。天津市社科院哲学所赵建永教授的《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指出,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恶化危机,道家师法自然的天人和谐观给国人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创建中国特色的环保理念以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为其渊源之一,既符合国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也顺应世界环保潮流,对于化解环境危机促进特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南京大学哲学系孙亦平教授以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为例,从宗教地理学的角度研究道教“洞天福地”所具有的地理文化魅力,说明分布在各地的“洞天福地”以自然方式展现了道教的人间仙境。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吴受琚研究员的文章《弘扬生态环保思想,建设生态文明》,从道教护山栽树碑刻谈起,指出道教崇尚人与自然平等,重视山林保护,禁伐山毁林,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历代建立的许多护林碑刻,是护林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措施。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李宗贤认为,道教环境生态观是传承自古代先民长期以来与自然相处的经验与智慧,以老庄道家思想为理论指导,并融入风水学的有益成分,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生态体系。崂山太清宫严格按照道教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规划建设,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苏州市道教协会黄新华道长认为,道教的土地保护思想包括“以地为母”“不负地意”“地痛感天”等内容,人类只有按照土地的规律,才能获得吉祥幸福,否则就会承负报应,灾难临头,甚至殃及自己死后的归宿。道教的这一土地保护思想,对于当今的土地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四、其他道教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对著名高道的研究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汪桂平教授《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清末民国葛月潭方丈的弘道之路》,葛月潭是清末民国时期沈阳太清宫丛林方丈、关东道教总分会会长。他的维新思想与弘道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守传统,传戒弘教;一是与时俱进,主动惟新,对当时的道教界具有超前和示范作用,对以后的道教发展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青岛大学哲学与历史学院张义生博士《宋初高道刘若拙生平、思想及宗派研究》,文章对宋初高道刘若拙因任左街道录而受到宋太祖的奖赏,在崂山广修宫观,确立了宋代以太平兴国院为中心发展的崂山道教态势。刘若拙的道教思想具有提倡禁绝性欲、提倡积极救世、融会道教诸派、转向内丹等特色。他所开创的华盖派,逐渐被全真教吸收和融摄。
(二)对道教慈善的探讨
江西省道教协会熊海明道长认为,道教的慈善思想是道教的优秀文化,是道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因素。我们要继续发扬“济世利人”“扶贫帮困”的慈爱精神,使道教的济世理论和慈善思想发扬光大。广州市道教协会车高飞道长以民国时期广州的一个道坛——至宝台为例,探讨了道教团体的慈善功能。认为把道教的积立善功的思想提升至一种宗教情怀、一种宗教传播方法、一种宗教修持的法门,不失为一种道教走向社会,积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积极道路。青岛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任颖卮教授《崂山道教的慈善思想与实践》一文,指出崂山道教秉承道教善恶报应、以富济贫、济世利人的慈善思想,在明清时期及近代,在修建寺观、医疗慈善、救济贫弱、庙产兴学等方面了开展了一系列慈活动。当代,崂山道教慈善成为青岛慈善公益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为青岛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对道教圣地、著作与科仪的考析
陕西省社科院宗教所樊光春教授的《西城洞天考》,从历史地理、仙真行迹、道教文献和地方文献四个角度对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三洞天即西城洞天进行了考证,发现西城洞天的具体位置在今陕西安康市的凤凰山。这一带道教文化的传播历史悠久,有密集的道教群落而不夹杂其他宗教场所,显示出西城洞天潜在的文化传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教授对道教南宗文献《修仙辨惑论》进行了考析,考辨出《修仙辨惑论》当为白玉蟾弟子事后所辑录的白玉蟾与其师陈泥丸师徒论道的学仙指要,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所阐发的修仙辨惑修道思想别具南宗特色,在道教修仙方法论和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江西龙虎山道教协会孔祥毓道长针对南宋高道白玉蟾著《道法九要》与明初张宇初著《道门十规》,发现二书虽年代、名实各有不同,但其主旨思想却有契合关联之处,二书中所论述有关道、法的内容,对当今道教发展大有裨益。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姜守诚博士对宋元道教拔度科仪中的“破狱”法事进行了研究,文章,分别从地狱的理论设想、信仰基础、操作程序以及破狱的法器、文检、道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考证分析,最大程度上揭示出破狱法事的仪式流程、文本内容和诀法细节。
(四)对道教传承与修行的思考
上海道教学院王驰博士《“师传”与“科班”之共融——当代道教传承模式刍议》,当代道教之士须提炼“师传”与“科班”的各自所长,而去其弊端,融为一炉。可据道教学院常规教学为依托,有机实施分流培养,采取“教内拜师”与“教外导师”结合方式,扩大面向社会大众讲学规模,逐步完善道教传承模式的转型。河南嵩山中岳庙丁理基道长《真常应物,应物不迷——论个人修行与弘道的路径与原则》,道教徒应当精进修持,向世界学习,不迷不执,以此传承与发展道教文化。文章借用吕祖“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一句,阐述了个人修行与弘道的路径与原则。
最后,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王卡研究员对本次活动做了学术总结。首先,本次学术文化盛会议题涉及道教哲理、教义、历史、身心修养、生态伦理、人才培育等方面,对道教义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诠释、新发展方面有相当多精彩论述。比较可喜的是,在发表论文的作者中,道教界的年轻道长不仅人数大为增多,而且论文质量较以往大有提高,他们的论文议题也与当前中国道教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更为切近。其次,道教发展正在迎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国道教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社会各界对道教的新观感和新期望,极大地鼓舞了道教界人士的信仰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之梦做出更多积极贡献。此次论道活动期间召开的中国道教协会九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提出启动编修中华道藏及续道藏,开展道教教育理论研究,这是道教界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学术文化举措。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讲话精神,道教要努力实践传统理论和文化在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是本次崂山论道活动中道教界和学术界达成的最大共识。第三,对道教义理的新诠释,首先要明确道教信仰究竟是什么,那就是“道法自然”的“道”。道教与西方一神论宗教信仰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既是有神论的,又是无神论的;既是宗教性的,又是哲理性的;既是出世间超越性的,又是在世间世俗化的。因此,道教具有人间性、包容性特征,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道教的根本理念。这些道教信仰的中国特色的教义是对道教义理进行新诠释时绝不可轻易丢弃的根本理念。对道教义理进行新诠释,是要更加突出人间性、包容性、生活化的教育之教。不是要搞所谓的神学建设,而是要以中国化为方向,重新诠释道教的理论。道教中国化的意义就是走向现代,与当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相适应,这样的理论建设才是道教义理新诠释的方向。
自2006年以来,“崂山论道”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四次,“崂山论道”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道教文化品牌。今年论道活动的与会者围绕年度主题与各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与广泛地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希望“崂山论道”活动继续兴办下去,力争成为弘扬与发展道教文化的著名品牌,推动道教界对道教义理作出符合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的新阐释,进一步发挥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