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体 | 主办:青岛市道教协会 |   |
 
首 页
政策法规
道协动态
玄门论道
仙道贵生
玄门风范
青岛道观
史料艺术
公益慈善
视频音乐
 
 
  • 太清枫叶
  • 崂山云海
  • 海上名山第一
  • 独占鳌头
  • 崂山太清宫仪门
  • 崂山明霞洞
  •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您的位置:首 页 > 玄门论道 > 经典阐释
 
 
问道寻真,无为自化——读《庄子•知北游》

 问道寻真,无为自化——读《庄子•知北游》
张永祥
《知北游》的“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此开篇便预示了主题。本篇内容主要是讨论“道”,一问一答,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论述了人对于宇宙和外在事物应取的认识和态度。
全文自然分成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以黄帝为知言”,主要说明大道本不可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为宇宙万物原来都是“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万物归根结底乃是浑一的整体。第二部分至“可以观于天矣”,基于第一部分的认识,进一步提出“至人无为,大圣不作”,一切“观于天地”的主张,即一切顺其自然。第三部分至“彼何人哉”,写啮缺问道,借被衣之口描述寂志守神的体道之法。第四部分至“又胡可得而有邪”,写舜与丞的对话,指出生命与子孙均不属于自身,一切都是自然之气的变化。第五部分至“此之谓大得”,通过老聃跟孔子的谈话,描述大道存在的独特方式,借以说明大道的特点。这一部分在全篇中处于重要地位。第六部分至“彼为积散非积散也”,说明大道虽不可知却“无所不在”,对道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论述。第七部分至“不游乎太虚”,借寓言人物的话,进一步指出道“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的特点。既然大道不具有形象性,当然也就“不可名”,不可言传。第八部分至何从至此哉”,写“有”与“无”的关系,“有”与“无”的相对性仍是基于“有”,只有“无无”才是真正基于“无”。第九部分至“物孰不资焉”,写捶制带钩的老人用心专一。第十部分至“亦乃取于是者也”,通过道化了的孔子之口,讨论宇宙的开始,提出”无古无今,无始无终“的观点。余下为第十一部分,写孔子与颜渊的谈话,讨论变化与安于变化,指出要“无知”、“无能”、“去言”、“去为”。
全篇从问道开始到问道结束,层层展开,玄机迭起,妙趣横生。尤以庄子在《知北游》中对“道”的回答引人入胜:“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下邪?’曰:‘在尿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庄子肯定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但也肯定当天地万物生成之后,道便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因此,当东郭子向他询问道存在于何处时,他便说在于“蝼蚁”、“稊稗”、“瓦甓”、“尿溺”之中,并告诉东郭子,道的本质并不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事物之中,而是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因此越是取喻于卑下的事物,就越是能说明大道无处不在的道理。
正由于“道”是生养天地万物的根源,且无处不在,故人与天地万物从根本上是同根同源且地位平等,因此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肯定天地万物与人是统一体,密不可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从对自然的思索出发,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予以社会伦理规范为出发点,致力于道德修养实践的儒家精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完整而稳定的结构。
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天人合一,共同生存成长,孰辨优劣?谁也不能成为天地万物的主宰,唯我独尊,剥夺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利。故天、地、人与万物各有各的生存空间,各有各的生存法则。由此构成了科学的生物链生生不息,和谐发展。生物链是道,万物各按各的生存规律生活,循环反复,周而复至,构成神采各异的大千世界。生物链破坏了哪个环节都会使生态失衡,遭受天谴。在这里人类切不可妄自尊大,以万物灵长自居,妄生主宰万物之心。因为万物均衡,众生平等,不允许一枝独秀,以自己的贪欲之心占有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大千世界是由万物构成的,万物各得其所,自由自在生长,竞相异彩纷呈,蓬勃发展,这是道之所从。道法自然,万物自由自在地和谐生长,就是循道而生。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天地万物在运动中遵循自然规律发展。“蝼蚁”、“稊稗”、“瓦甓”、“尿溺”的存在都是道,道无处不在,不能确指一事一物,任何背道而行都将遭受失败,都将要付出沉痛的代价。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这方面的惨痛教训难道还少吗?战争是为了和平,但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对生命而言都是背道而驰。因为人为了贪欲发动战争,结果就是血腥杀戮,灭亡生命,反人类、反生命血雨腥风,伏尸百万,血流成河,破坏生存法则,为某一利益集团火中取栗,在千万人的累累白骨之上建立自己的王霸事业,成为最终的赢家,获取更大的利益。
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生长。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无私。”意思是说: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他不是为了自己而生的。这是说,凡事不要为自己打算,才能把事办好,而有永久的价值。“我有三宝,持之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就是说,我(圣人)有三件法宝,要保持着:一是慈善,二是俭约,三是不敢把自己的打算放在人民的前头。以慈爱对待人民,得到人民的支持,就有勇气;从事节俭,不劳民伤财,就能财用充足;不敢自己打算在先,成为一国之长。可是现在放弃了慈而去求勇,放弃了俭而去求享受(广),放弃后而去求先,真是死路一条。
问道在何处?黄帝曾在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孔子曾向老子问道,今者东郭子向庄子问道,就有如是回答,归根结底道在于“无”。“无”既是“道”的本质,亦是“道”的化境,也是我们体悟“道”的唯一途径。老子说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虽是玄虚,但成玄英在注解中也说,正因道“泛然无着,慈悲普遍”,所以我们可以“感而遂通”。庄子在本文中托名寓意,“三言”并举,让众所周知的黄帝、舜、老聃、孔夫子、冉求、颜渊和他笔下虚构的无为谓、狂屈、啮缺、妸荷甘、泰清、光曜等人共同参与到这场对“道”的讨论中来,各抒己见。但是从“无为谓”、“无穷”、“无为”、“无有”这些虚构的人名,就可以隐约感悟出庄子的体道方法。《知北游》“前篇通体发挥一‘真’字,此篇通体摹写一‘无’字。真者,道之本根;无者,道之化境。由真以返于无,即无以窥其真,一部《南华》,只此二字尽之矣。”(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以为大道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不可问、不可形、不可论,正是他对大道的珍视与明瞭,而非避而远之。他不仅要“无有”,更要“无无”,连众人不可瞻及的“无”他都一并抛下,旷怀高寄,不落形迹。
“天长地久”者以其不能自生。人要躲开死就得护持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心慈、节俭、不敢把自己的打算放在人民的前头,治国有道,则能天长地久,长治久安。反之,追求“勇”,失“慈”求“广”追“先”,就是死路一条。道法自然,道法人心。人心有慈善,从事有节俭,去私存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头,就能大道之行,越走越宽,就能天长地久。

 
 
 
 
 
 
青岛市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Laoshan Taoism 鲁ICP备13020418号-2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9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隐私政策 |